说起成龙大哥,不得不说一下这张图,全世界的电影演员中能找到第二个人吗?
网络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:
是的,成龙的成功,靠的不是“战无不胜”的武功。
论拳脚,李小龙比他强,“七小福”里面其他几人也不比他弱。
当然也不是靠颜值,相比之下,李连杰比他英俊潇洒多了。
成龙在电影上的成功,靠的是两大法宝——
第一,就是他亲力亲为、不用替身、拼命冒险的敬业精神!
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成龙电影中的“搏命”镜头:
1983年的《A计划》,钟楼一跳,惊心动魄。
1985年的《警察故事》,商场灯光中的跳跃,一路下坠的火花,让人叹为观止。
1986年的《龙兄虎弟》,开始玩转高空跳跃,视觉冲击力极强。
1998年的《我是谁》,21层大楼的“滑梯跳”,光是看图片我就哆嗦。
2004年的《新警察故事》,大厦高速下降,依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特技镜头之一。
2006年的《宝贝计划》,成龙带着孩子徒手攀爬摩天轮,观众的心都卡在嗓子眼了!
这就是成龙,每一部电影都亲身拼命的去演。
所以他的电影无论整体质量如何,总会有几个让我们拍手叫绝的镜头,让我们觉得值回票价。
真正让成龙名垂影史的,是他的另外一大法宝:独创的“功夫喜剧”风格。
毫无疑问,是李小龙的电影将中国功夫带向了世界,也是李小龙把“kung fu”一词写进了英文字典。
作为“后李小龙时代”的武打演员的成龙,相貌不及李小龙阳光帅气,功夫也不及李小龙开宗立派。
想要在巨人的影子之下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,就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。
于是成龙通过自己的积累和学习,创造出了可以说是“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”的“功夫喜剧”。
如果说李小龙的功夫模式,是“我打你一拳,你就倒了”。
那么成龙的功夫模式就是“我打你一拳,你没倒,我的手倒疼了”。
正是这种反差感,才能够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观影体验。
成龙的功夫电影和传统的有板有眼不同,他不讲招式套路,只要能打就行。
他也不讲究武器场地,只要能利用的环境,翻来滚去也不成问题。
只要能利用的道具,梯子钢琴都能拿来打架。
传统的功夫电影里,主人公都是英雄,是强者。
成龙的武打电影里,主人公都是小人物,是弱势者,也是幸运儿。
成龙武打电影中的主人公,身上的“人”的色彩总是比其他作品来的更多:
《A计划》里秉公执法但又讲人情道义的小警察。
《我是谁》里虽然失去了记忆但没有迷失心灵的杰克。
《新警察故事》里中年危机却依然坚守拼搏的陈国荣。
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,都有能让普通观众感同身受的地方。
绝不仅仅是打倒敌人后那一瞬间的威风和荣光。
一个人,能让历史记住的,永远都是他杰出的成就和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。
而不是他身上茶余饭后的花边新闻。
所以,关于成龙,无论今日有多少所谓“黑历史”,有多少道听途说——
数十年后,你只会记得,他是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。当之无愧的华人之光,我们的骄傲!